“弄不好我可以非常嚴肅的警告,中國弄不好有可能出現嚴重的通脹,這絕對不是危言聳聽,如果我們相信經濟還有規(guī)律的話這就不是危言聳聽?!敝洕鷮W家、中國農業(yè)銀行首席經濟學家向松祚5月17日在“2016城市觀點論壇北京行”上表示。
向松祚解釋稱,所謂的CPI并不能反映中國真正的通脹情況,房地產、教育、醫(yī)療,這些因素在CPI里面根本沒有得到任何的反映。如果單看食品這一塊,7.4%已經是相當嚴峻的通脹了。對低收入階層,低收入老百姓的影響是不容忽視的。
他還認為,“今年一季度商業(yè)銀行體系的不良貸款突破2%,這是大大低估了”。他分析,通過調脹、漲息、重組等手段,銀行的不良貸款被暫時掩蓋了。
向松祚旗幟鮮明地反對債轉股,“公司、企業(yè)借錢不能按時還本付息,而銀行轉變成股東,公司、企業(yè)能夠給銀行分紅嗎?”
向松祚從中國經濟的結構性矛盾,通脹和高杠桿三個角度解剖中國經濟現狀,字字璣珠,針針見血。
華爾街見聞將向松祚講話的主要亮點整理如下:
● 企業(yè)利潤、老百姓財政收入、政府的稅收都超過GDP的增速,這很難自圓其說。
● 現在結構性矛盾太突出:一是行業(yè)內部的矛盾,鋼鐵煤炭等傳統(tǒng)制造業(yè)非常困難。二是區(qū)域矛盾,一二線房地產很好,三四線、東三省相當令人憂心。三是收入差距,矛盾非常嚴峻。四是虛擬經濟和實體經濟,炒作資金流入虛擬經濟,實體經濟卻融資難,融資貴。
● 房地產對經濟的貢獻大,貢獻有多大?房地產行業(yè)確實是中國的支柱性行業(yè),但是你別忘了,對經濟的貢獻達到21%,但是你拿走了社會融資的41%。
● 中國經濟就好像一個人去醫(yī)院體檢,查血壓,查各種指標,好像這些指標都沒事兒,有很多人就是這樣,查這些指標沒事兒,但是就是覺得身體不舒服,可能是你的內在結構失衡了,這個指標反應不出來。
● 所謂的CPI并不能反映中國真正的通脹情況,我從來不同意統(tǒng)計學的CPI能夠反映中國通脹的情況。原因很簡單,因為這個通脹它的大部分的構成要素是制造業(yè)的產品,但是真正現在影響老百姓生活的最重要的幾大因素其實并沒有包括進去,或者在里面包括的因素非常小。比如說房地產、教育、醫(yī)療,這些因素在CPI里面根本沒有得到任何的反映。
● 弄不好我可以非常嚴肅的警告,中國弄不好有可能出現嚴重的通脹,這絕對不是危言聳聽,如果我們相信經濟還有規(guī)律的話這就不是危言聳聽。
● 各位都知道,我們現在全部商業(yè)銀行體系的不良貸款在今年一季度都突破了2%,但是我可以告訴各位,2%是大大低估了銀行的不良貸款。很多都是通過調脹,通過漲息,通過所謂的重組,把不良貸款暫時掩蓋住了。
● 我非常明確的反對什么債轉股……我說一個公司,一個企業(yè),他借錢的時候不能按時還本付息,現在銀行轉過來變成他的股東,他能夠給銀行分紅嗎?玩這種把戲,很欣慰的這一次人民日報的權威人士也等于是否定了債轉股,僵尸企業(yè)該退出的就得退出,該破產的就得破產,這種痛苦今天不想承擔未來的痛苦只會更大。
以下為發(fā)言實錄,來自觀點地產網:
向松祚:謝謝主持人,謝謝陳詩濤邀請我來參加這個活動,各位嘉賓大家上午好。我這個人是最不喜歡談命題作文的,但是陳詩濤給我出了一個題目,從CPI來看經濟回暖和房地產走勢。我想我的大師兄陳淮教授剛才已經談到房地產走勢了,所以房地產走勢我就不談了,我談談從銀行的角度來看看宏觀經濟的看法。我談三個基本的看法:
第一的看法也是我想提出的一個問題,今天我們對中國的宏觀經濟好像很擔心,很焦慮,擔心的到底是什么?焦慮的到底是什么?我們看看我們的宏觀數據,今年一季度增長6.7%。我看了一下最新世界各國發(fā)布的數據,這個6.7%在全世界是NO.1,沒有哪個國家比中國增長速度更高,然后這個6.7%是怎么構成的?這里面就有一個疑問了。我看看昨天前天發(fā)布的數據,大家都知道學宏觀經濟的第一課,GDP怎么構成的?就是企業(yè)的利潤+老百姓的收入+政府的稅收。政府的稅收一季度增長多少?8.7%。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長多少?7.1%,超過7%。企業(yè)的利潤怎么樣?企業(yè)利潤增長是7.4%。這就要說宏觀經濟第一課,這個數字加不起來,企業(yè)利潤、老百姓財政收入、政府的稅收都超過GDP的增速,這怎么解釋?這里面第一個就是說我們的6.7%的速度很多人還不相信,但是你要看另外三個速度,如果加起來好像我們這個增速應該比6.7%還要高,這里面只有幾個解釋,一個解釋就是我們的企業(yè)內的增速,老百姓可支配增速,財政收入的增速可能不是那么實,或者有虛假的成份,但是財政收入很難有虛假成份,是不是企業(yè)利潤,我們說規(guī)模以上的工業(yè)企業(yè)不能代表行業(yè),這是第一個解釋。第二個居民可支配收入可能取的樣本不對。所以這里面大家可以看到,我們要分析這個數據,你會發(fā)現里面有很多的問題很難自圓其說。
我提出這幾個數據的說法是什么?就是即使我們把這些水分都扣掉,把這些不能解釋的因素都扣掉,哪怕我們的經濟增長速度下滑到6.5%,甚至6%,在全世界仍然是最高的嗎?我們到底擔心什么?我想在座的各位也要思考這個問題,好像我們都非常的焦慮,非常的擔憂,我們擔憂什么?我想我們今天所擔憂的可能不是這個宏觀的數據,我們今天的擔憂是什么,我們今天擔憂的是中國經濟的結構性矛盾。也就是說我剛才說的這三個數據加不起來,這三個數據即使能夠加起來,但是它也用一個平均的數據掩蓋了結構性矛盾。今天中國經濟為什么這么焦慮,這么擔憂,國內國外的說法這么多,對趨勢的解讀這么分歧,主要是因為我們現在結構性矛盾太突出,這個結構性矛盾首先體現是行業(yè)內部的矛盾。比如說我們很多的傳統(tǒng)制造業(yè)確實是非常的困難,銀行的數據看得非常清楚。鋼鐵、煤炭、光伏、電解鋁、水泥,這些行業(yè)我想銀行很難去回避這個矛盾。很多行業(yè)里面的企業(yè)還本付息就是有問題,鋼鐵企業(yè)、煤炭企業(yè)現在確實有很多企業(yè)無法按時還本付息,但是這個行業(yè)里面另外一些行業(yè)非常好,但是另外一些行業(yè)又非常糟糕。剛才談房地產,北京、上海、深圳、杭州這么好,但是很多的三線城市、四線城市,東三省城市、西北部城市可能很多情況是相當令人憂心,這是區(qū)域結構性問題。
還有收入差距的問題,昨天中央財政領導小組的會議,專門談到如何增加中等收入階層的人數,要解決這個平均分化收入差距的問題,也就是說我們今天中國有大量的富人,現在不是有一個數據說中國的富豪已經超過美國了嗎?資產10億還是多少以上的叫富豪,超級富豪人數已經超過美國,但是中國可能仍然有至少一兩億的非常非常貧窮的人,這是叫做社會群體之間的差距,這個結構性矛盾是非常嚴峻的。
當然,還有一個結構性矛盾,這個結構性矛盾就是虛擬經濟和實體經濟,我們今天可以看到,我們有很多的貨幣,其實并沒有流入到實體經濟,它流入到虛擬經濟,流入到投機炒作里面去了。我們這些年的貨幣擴張非常的快,數量非常的龐大,但是為什么我們今天還在說實體經濟融資難、融資貴?我經常說,我們的貨幣信貸量雖然非常大,但是結構極其不合理。我說過三多三少的問題,銀行每年都有很詳細的統(tǒng)計數據,可以看出來三多三少的問題這么多年沒有解決,而且不僅沒有解決,還更加在惡化。什么叫三多三少?國有大企業(yè)拿的信貸資金太多,現在國有大企業(yè)差不多仍然拿走了整個信貸資金的接近50%,第二個就是傳統(tǒng)制造業(yè),第三個是房地產。所以我很不同意有很多房地產行業(yè)內部的人士說房地產行業(yè)缺欠,說錢不夠。我有一次主持博鰲房地產論壇,我問很多房地產大佬,我說你們最大的問題是什么,最后異口同聲的說缺錢。人民銀行公布的數據,房地產這個行業(yè)差不多拿走了全部社會融資,我剛才講的國有企業(yè)是銀行貸款,現在講的是社會融資的概念,根據人民銀行的統(tǒng)計數據,房地產這一個行業(yè)拿走了整個社會融資的總量的41%,當然我們在座的房地產大佬們說房地產對經濟的貢獻大,貢獻有多大?房地產行業(yè)確實是中國的支柱性行業(yè),但是你別忘了,對經濟的貢獻達到21%,但是你拿走了社會融資的41%。
所以我們今天對中國經濟的擔心和焦慮,主要不是在所有的6.7%還是6.6%還是6.5%,我們是結構性的矛盾,是結構性的失衡,是結構性的脆弱,是結構性的風險。就好像一個人去醫(yī)院體檢,查血壓,查各種指標,好像這些指標都沒事兒,有很多人就是這樣,查這些指標沒事兒,但是就是覺得身體不舒服,可能是你的內在結構失衡了,這個指標反應不出來。
所以我想我們今天怎么去認識中國經濟的問題,我講的第一個觀點,我們今天對中國經濟的認識,必須要從總量的數據轉到結構性的矛盾,如果我們不去重視這些結構性的矛盾,我不能說中國經濟崩潰,現在說中國經濟什么崩潰、硬著陸,那在政治上是錯誤的,不能說這個話。但是崩潰有不同的方式,硬著陸有不同的方式,風險總會有人承擔,這種結構性的風險,這種結構性的矛盾一旦爆發(fā)出來,一旦暴露出來,誰來承擔這個風險?所以我衷心的希望大家去仔細的研究。
前幾天人民日報權威人士對中國經濟的分析判斷,我認為這個分析判斷是很中肯,很客觀的。果不其然,在這篇文章里面他已經預測了,他說過幾天中央還要專題研究供給側改革,昨天新聞聯播中央財經領導小組最新一次的會議,專門研究供給側的改革,講的非常非常的清楚,中國經濟今天的主要的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就是結構性的問題。這里面大家注意,昨天這個新聞公告里面這些話,我認為講的是非常非常嚴厲的,實際上對供給側結構改革很不滿意,然后專門講到四句話,不能因為包袱重而等待,不能因為困難多而不作為,不能因為有風險而躲避,不能因為有陣痛而不前。所以為什么剛才我在討論房地產的時候,請教我的大師兄,請教黎總,為什么中央下這么大的決心提“三去一降一補”,難道中央判斷錯了嗎?而且這個判斷不是最近剛提的,已經提了兩三年了,所以我們今天判斷中國經濟政策的走向,或者我們判斷中國經濟的問題,我覺得應該回到,或者應該統(tǒng)一到如何解決中國經濟結構性的失衡,或者叫結構性的矛盾。昨天的會議里面專門講到供給側結構性的改革,說的非常清楚,要減少無效供給,擴大有效供給,我想對于我們每一個行業(yè)來講,都應該很認真的去思考這個問題。而且說的很清楚,當前必須要重點推進“三去一降一補”。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所以中國經濟的問題,不是增長速度CPI多少、MR多少、GDP多少,這些大而化之的數據是一個平均數,這個平均數掩蓋了內在的結構性的大麻煩,這個話我想已經講到頂了,已經是最嚴厲的用詞。所以我認為中國經濟從某種意義上來講,確實我們處在一個非常關鍵的階段,從我們商業(yè)銀行來看,現在商業(yè)銀行說的很直白一點,那個快速增長的好日子已經一去不復返了。
第二,所謂的CPI并不能反映中國真正的通脹情況,我從來不同意統(tǒng)計學的CPI能夠反映中國通脹的情況。原因很簡單,因為這個通脹它的大部分的構成要素是制造業(yè)的產品,但是真正現在影響老百姓生活的最重要的幾大因素其實并沒有包括進去,或者在里面包括的因素非常小。比如說房地產、教育、醫(yī)療,這些因素在CPI里面根本沒有得到任何的反映,它能夠反映通脹嗎?我們學經濟學,其實古典經濟學對通脹的定義是對的,古典經濟學角度講的人們生活的指數,或者叫生活的痛苦指數的變化程度,不是所謂的CPI,我們今天的CPI2.3%,按照中國的情況來講就是通縮了,但是我們談通脹不能只談那幾個行業(yè),不能只談傳統(tǒng)制造業(yè),不能只談工業(yè)產品,老百姓的生活。我相信我們今天平心而論,今天老百姓從城鎮(zhèn)到農村,生活壓力最大的不是買一個蘋果手機,也不是買個汽車,而是能不能買到一個像樣的房子,能不能上到一個像樣的幼兒園、小學、中學和大學,得病以后能不能有一個好的方便的醫(yī)療服務,這才是今天影響老百姓生活最嚴峻的最麻煩的問題??床‰y、看病貴、上學難、上學貴。
剛才大師兄提到北京的學區(qū)房,那絕對是極其荒謬的,全世界很難看到這樣的現象,全世界都有這樣的現象,但是像北京這樣極端的也是不多的,但是我們要換句話說為什么中國沒有那么多好的小學、幼兒園呢?全國幾乎很多城市房子蓋的非常的漂亮,但是你在這些房子中間找不到一個像樣的幼兒園,找不到一個像樣的診所,這不是很奇怪的現象嗎?所以在這個大的背景下,CPI怎么能夠反映真正的通脹?實際上真正的通脹,如果把這些因素考慮進去,絕對不是2.3%,今天我們用這個數據去街上問老百姓,說中國的數據沒有通脹,你說老百姓相信嗎?所以我們必須要綜合的考慮中國現在的這種貨幣信貸高速擴張,大規(guī)模擴張這種背景下所隱含的極其嚴重的通脹問題,雖然CPI沒有反映,但是現實是非常殘酷的,何況我們今天的CPI也部分反映了通脹,我們的食品漲了7.4%,如果單看食品這一塊,7.4%已經是相當嚴峻的通脹了。對低收入階層,低收入老百姓的影響是不容忽視的。所以我們靠這種大規(guī)模的貨幣擴張、貨幣刺激、信貸刺激來穩(wěn)增長,能穩(wěn)的下去嗎?弄不好我可以非常嚴肅的警告,中國弄不好有可能出現嚴重的通脹,這絕對不是危言聳聽,如果我們相信經濟還有規(guī)律的話這就不是危言聳聽。
第三個觀點,中國今天面臨最大的風險之一就是高杠桿的風險。高杠桿就是高負債,高杠桿多少杠桿是高?我剛才請教大師兄,請教黎總。當然沒有一個明確的標準,大師兄陳淮說問的對,但是我想幾百年以來全世界這么多國家有一個一致的經驗,無論是個人還是企業(yè)還是政府,如果你的杠桿率不斷地在加大,不斷地在升高,總有一天你會出大麻煩。我們今天的高杠桿有各種數據可以衡量,非金融公司、非金融企業(yè)的全部負債,占GDP的比例早已超過240%,這是官方的數據,其他很多機構也估算過這個數據,所謂非金融部門就是政府的負債、個人的負債加上企業(yè)的負債,這三大負債的總額早已超過GDP的240%。光我們現在銀行貸款的余額已經100萬個億了,MR140萬個億。
我們這樣過去這么多年依靠這樣的高杠桿、高信貸劇烈的擴張,一方面搞出龐大的過剩產能,一方面很多行業(yè)出現嚴重的泡沫,一方面出現了一些通脹,現在怎么辦?各位都知道,我們現在全部商業(yè)銀行體系的不良貸款在今年一季度都突破了2%,但是我可以告訴各位,2%是大大低估了銀行的不良貸款。很多都是通過調脹,通過漲息,通過所謂的重組,把不良貸款暫時掩蓋住了。光86家鋼鐵企業(yè),負債總額3.3萬億,其中絕大部分都是銀行貸款,很多鋼鐵企業(yè)動輒就是幾百億,甚至上千億,幾千億。我想這種風險時間關系我不展開去說,很多的例子,總有一天大家要承擔。很不幸的是這種風險的承擔,最終可能又是由中國的老百姓來承擔,那不就是通脹嗎?所以提出債轉股的時候好像媒體采訪我要我寫文章,我是非常明確的反對什么債轉股?我說一個公司,一個企業(yè),他借錢的時候不能按時還本付息,現在銀行轉過來變成他的股東,他能夠給銀行分紅嗎?玩這種把戲,很欣慰的這一次人民日報的權威人士也等于是否定了債轉股,僵尸企業(yè)該退出的就得退出,該破產的就得破產,這種痛苦今天不想承擔未來的痛苦只會更大。當有一天我們銀行的資本被不良貸款,被壞賬全部吃掉的時候怎么辦?政府的銀行是不會垮掉的,誰來補充資本金?補充資本金只有財政部拿錢,再發(fā)債,那么就是無中生有,那么就是由廣大的老百姓來承擔今天的銀行壞賬。
所以我想今天我們所有的關系中國經濟的朋友,都應該從這個層面來真正認識中國經濟的問題,要放棄這種貨幣信貸萬能主義的思維。當然,我們有一些企業(yè)家都是希望貨幣進一步的寬松,信貸進一步的寬松,他們好套現走人。有內地遺民,已經用外國身份,現在就等著錢轉移出去了。這種高杠桿、高負債的風險總要以一種方式體現出來,今天中國房價如此之高,客觀來講,人民幣就面臨貶值的壓力,因為道理很簡單,一個國家內部出現資產價格的泡沫,出現通脹,你的貨幣必然貶值,要么你的貨幣貶值,要么資產價格調整,這是一個簡單的常識問題?,F在很多人討論,到底中國選哪一條路,是選擇貨幣貶值還是選擇資產價值大幅下調,還是這兩者都選擇一部分。我想這個調整是不可避免的,這樣的高杠桿、高負債的風險是中國今天面臨的最大的麻煩。這一次人民日報的權威人士也講的很清楚,有人講中國經濟面臨兩難,我們確實面臨最大的兩難,我們必須去杠桿,但是去杠桿就必須放棄或者部分放棄所謂的穩(wěn)增長。這一次明確的結論,去杠桿必須要去,就是一難兩難變一難就是下決心去杠桿、去負債。所以說的很清楚,僵尸企業(yè)該退出就要退出,銀行該收債就要收債,不要通過什么債轉股,又在玩這么把戲。
所以這一次最后回到昨天財經頻道小組會議,不能因為包袱重而等待,不能因為有困難而不作為,不能因為有風險而躲避,不能因為有陣痛而不前,我想這是下了最大的決心了。所以我們都應該從這個角度來思考中國未來經濟政策的走向,謝謝各位。